A、V1位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
B、V3位于胸骨左缘第4肋间
C、V4位于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相交处
D、V5位于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E、V6位于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A、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
B、代表心室快速复极
C、下移所有导联<
0.05mV
D、上移V1、V2<
0.3mV,V3<
0.5mV,余导联0.1mV
E、正常为一段等电位线
A、P波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P波进行测量
B、P-R间期应选择12个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
C、QRS波时间应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QRS波进行测量
D、Q—T间期测量应取12个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
E、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的内缘测至波形终点的外缘
A、P波高尖,振幅≥0.25mV,Ⅱ、Ⅲ、aVF导联明显。常见于肺心病,故称为“肺性P波”
B、V1导联P波直立时,振幅≥0.15mV见于右房肥大
C、Ⅰ、Ⅱ、aVR、aVL导联P波增宽≥0.12s,常见二尖瓣狭窄,又称“二尖瓣型P波”
D、左房肥大时,PtfV1≤-0.04mms
E、右房肥大时,P波可双峰,峰距≥0.04s
A、RⅠ>
1.5mV,RaVL>
1.2mV,RaVF>
2.0mV
B、RV5>
2.5mV
C、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一般<
0.12s
D、额面电轴左偏
E、RⅠ+SⅢ>
2.0mV
A、在正常情况下心室的复极过程是从心内膜开始向心外膜进行的。
B、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产生了与QRS主波方向一致的高大T波
C、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心电图上即表现为与QRS主波方向相反的T向量
D、前壁心外膜心肌缺血时,在胸前导联上出现T波倒置
E、前壁心内膜心肌缺血时,在胸前导联上可出现高大的正向T波
A、ST段水平型及下斜型下移对诊断心肌缺血意义更大
B、水平型下移,即R波顶点垂线与ST段交角等于90°,ST段下移时间持续0.08秒以上
C、下斜型下移,即R波顶点垂线与ST段交角大于90°
D、上斜型下移,上述交角小于90°
E、变异性心绞痛,表现为ST段压低
A、“缺血型”改变:对称性T波高尖-内膜面;对称性T波倒置-外膜面
B、“损伤型”改变: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C、“坏死性”改变: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者呈QS波
D、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A、窦性心动过缓
B、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C、交界性心律
D、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E、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A、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
B、“f”波的频率约在350-600次/分
C、R-R间距绝对不规则
D、QRS波群波形态为室上性
E、QRS波群时间多>0.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