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

1、孔子关于“仁”着重于讲其:

A、论证
B、自我修养
C、概念
D、定义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孔子的人性论观点是:

A、性恶论
B、性相近
C、性有善有恶论
D、性善论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3、孔子关于“仁”的定义是:

A、其言也�
B、所有关于“仁”的说法的共性
C、爱人
D、克己复礼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4、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

A、遵守法律
B、遵守礼仪
C、随心所欲
D、礼仪内化为生命的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5、儒家的核心概念是:

A、仁
B、知
C、义
D、礼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6、对“仁”的理解的关键是:

A、推理
B、实践
C、分析
D、认识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7、孔子关于“仁”的说法都是一些教训。

A、对
B、错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8、良知一词最早出自:

A、《孟子》
B、《传习录》
C、《论语》
D、《大学》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9、王阳明说:良知只是一个:

A、认识之心
B、羞恶之心
C、审美之心
D、是非之心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0、在王阳明看来,宇宙的根本是:

A、 良知
B、气
C、原子
D、天理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1、“心外无物”的“物”是指:

A、天
B、原子
C、事
D、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世界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2、王阳明的四句教是: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
B、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C、悟得良知,存省良知,运用良知,完成良知
D、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3、王阳明认为草木瓦石没有良知。

A、错
B、对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4、古代承认“天人合一”的学派主要有:

A、儒家和道家
B、纵横家
C、儒家
D、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5、“天”在儒家那里主要的涵义指:

A、自然之天、主宰之天、道义之天
B、自然界
C、上帝
D、天空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6、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人是:

A、庄子
B、张载
C、孔子
D、董仲舒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7、“天人合一”包括:

A、人自己的和谐
B、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身心诸方面的和谐
C、人与上帝的和谐
D、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8、天是人事活动的范围和底线。

A、错
B、对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9、“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内核。

A、错
B、对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0、本讲中认为历史上解释“仁”的意义,典型的有:

A、《中庸》,“肫肫其仁”。
B、樊迟问仁,子曰:“仁者爱人”。
C、《雍也篇》,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
D、朱子《语类》,“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1、本讲中认为,“仁”的含义中有

A、 具体的说辞
B、普遍的道理
C、 现实的出发点
D、 难以达到的目标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2、孔子曾这样概括他的一生,“吾十有五而 ,三十而立,四十 ,五十知天命,六十而 ,七十

A、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志于学
B、志于学;不惑;耳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C、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志于学;耳顺;不惑
D、耳顺;志于学;不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3、本讲中认为天的含义包括

A、 宗教义
B、自然义
C、道德义
D、神性义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4、天人合一的含义包括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人与社会的和谐
C、人与自身的和谐
D、人与其他物种的和谐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5、本讲中认为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是

A、“知行合一”
B、“心即理”
C、“致良知“
D、“心气一体”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6、本讲中认为“致良知”的基本方法有

A、内省
B、齐家
C、反躬
D、格物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7、近代太虚法师提出阳明“致良知”学说的步骤为:

A、存省良知
B、完成良知
C、悟得良知
D、 运用良知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8、王阳明“四句教”具体内容是

A、为善去恶是格物
B、知善知恶是良知
C、有善有恶意之动
D、无善无恶心之体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9、本讲中认为运用良知于生活世界,即将平常人眼中的自然世界,转变为

A、宗教世界
B、思辨世界
C、道德世界
D、价值世界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