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施今墨
B、冉雪峰
C、赵绍琴
D、蒲辅周
A、中医文献研究组负责人
B、中医文献研究室主任
C、中医文献所所长
D、热病教研组主任
A、《伤寒论讲义》《中医文献学》
B、《黄帝内经白话解》《黄帝内经素问校释》
C、《金匮要略讲义》
D、《灵枢经语释》《针灸甲乙经校释》
A、穷尽两极,归于中和
B、博览群书,兼容并蓄
C、百家争鸣,独立思考
D、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A、研究《伤寒论》强调要结合临床、博学慎思。
B、学《伤寒论》就是要背熟原文,照猫画虎。
C、《伤寒论》的产生必受先秦医著的影响。要读懂《伤寒论》,要探索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追溯其学术渊源。
D、于无字处读出医理
A、跳出本条去分析理解
B、结合桂枝、芍药的药用来分析
C、从常变观、历史观、矛盾观、系统观以及源流观几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D、要说明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考查原文,证明是否传抄有误。
A、考查伤寒版本,探讨错简重订与维护旧论派之争;
B、考查史书,证明张仲景的生卒年代。
C、结合《易经》解读六经欲解时;
D、考察上下二千年的中医学发展脉络,纵横研究大量伤寒、温病论著之后,讨论寒温之争;
A、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专方。
B、以桂枝汤辨治外感病,不可拘泥于汗出一症。无汗出者,也可用桂枝汤。
C、辨证施用桂枝汤,病人必然表现有汗出。
D、临床上用桂枝汤必须用原方原量,不可随意加减。
A、此方可取其“开提肺气,通调水道”的作用,治疗下肢水肿。
B、此方起效慢,只能用于轻证。
C、此方治疗是太阳伤寒证的专方。
D、此方为辛温发汗的峻剂,现在临床很少用到。
A、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辨证、三焦辨证并列,为中医外感病辨证的三大纲领。
B、六经均有外感表证,《伤寒论》的绝大部分内容讲的是外感伤寒病
C、《伤寒论》为论述外感病的专书
D、《伤寒论》是一部以外感病为契机论述疾病辨证论治的医书。
A、经方组方简捷,疗效确切,
B、《伤寒论》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应该六经辨证所涵示的复杂性辨证思维。
C、学《伤寒论》是为了“有是证便用是方”
D、《伤寒论》是一本验方之书
A、“人瘤共存”是中医中医治癌的原则之一。
B、以严用和《济生方》提出的“调顺阴阳,化痰下气”为原则
C、癌症治疗不可一味应用具有抗癌作用的解毒药
D、癌症治疗只要调理正气即可
A、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的具体应用
B、只有补气健脾促使脾功能恢复,肿大的包块才会随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
C、“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D、臌胀早期肋下痞块尚柔软,以乏力为主,脾气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A、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主持枢机,正邪分争,以补为泻。
B、根据肝脾之间的脏腑关系。
C、司外揣内
D、有“不欲饮食”提示正气虚
A、麻黄主要是开提发散肺水
B、此方在《伤寒论》中主治少阴表证
C、病机属于肾阳不足寒湿太重,用此方加利水药温暖肾阳开提上焦通利水道
D、下肢水肿属于水气在下
A、经方的有效,是照搬原方原量达到的
B、必须严格遵照经方原来的药物药量,不这样做的话,经方就不管用
C、不许更动经方药量的说法,本身就违背了张仲景的治疗学思想
D、凡是仲景方,在临床的具体运用中,不能改动药物,更不能改动药量
A、《伤寒论》原文中有相关论述
B、对症用方
C、古书上有相关记载
D、根据脉证,分析病机,方机相应
A、是全国首批两名中医文献学博导之一。
B、认为中医学的活水源头,一在中医临床,二在中医文献。
C、先生一直从事伤寒文献学的研究。
D、晚年,一直致力于《伤寒论》学术史的断代研究。
A、“只用仲景方不用时方”
B、“师仲景心,用仲景法,则未尝泥仲景之方”
C、“仲景方不许加减”
D、“有是证,用是方”
A、掌握汉代外感病辨治方法
B、背熟原文、理解原文
C、掌握辨证思维方法
D、记熟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