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课程 >孔子与《论语》

1、在中国思想史上,对仁、义的内外之争曾形成三种典型的仁义观,那就是告子的“仁内义外论”,()的“仁义俱内论”和董仲舒的“仁外义内论”。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2、下列哪个不属于殷周至春秋时期“义”字的含义。()

A、美好
B、仪容
C、仪式
D、正义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3、“义”字具有“仁义”“正义”的含义产生于下列的哪个时期?()

A、西周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4、下列哪句话中的“义”表示“仪容”的意思。()

A、共(恭)明德,秉威义(仪)。
B、尚考太室之义,唐为虞宾。
C、章义瘅恶。
D、宣绍义问。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5、孔子面对变化了的社会矛盾,提出()的思想,就是想通过具体的政治行动来落实“礼”的要求,使“礼”的规则约束转变为“义”的具体行动,突出“义”的实践性特征。

A、礼以行义
B、君子喻于义
C、见利思义
D、因势制宜,经权结合,唯变所适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6、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化,呈现了“名实相怨”即名不副实的矛盾。所以孔子认为要治理好卫国,必须从()开始。

A、正心
B、正行
C、正名
D、正言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7、一般说来“义”是用来(),“利”是用来()的。

A、教民 保民
B、保民 用民
C、养民 教民
D、教民 养民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8、“上我下心”从心,说明“义”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更是仁内在的德性、心性,这是孔子“仁义内在”思想在文字中的生动体现。()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9、孔子认为“义”和“利”不是对立的观念和实体,而是相生相承的包容关系。()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0、孔子认为行大利大义之举就是仁义之举。()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1、孔子义利观上的重要特征是把私利看作大义。()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2、殷周以至春秋时期的“义”并未产生“仁义”“正义”的意思。()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3、“义”字出现的比较早,最早见于西周金文。()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

14、“义”字的篆文字形与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一脉相承,均从“我”从“心”。()

参考答案:请扫码使用小程序查看答案